“很快IBM Watson for Oncology(以下简称‘Watson肿瘤’)当中就会纳入中国的指南。我们也要感谢中国医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这使得我们的系统越来越成熟。”在历经过“开错药”、裁员等风波后,近日,IBM Watson与其中国独家代理分销商百洋智能科技共同出现在媒体面前。IBM Watson Health副总健康官、肿瘤学家 Nathan Levitan表示,为了让Watson肿瘤更适合中国的水土,公司已经将中国指南的吸收工作提上日程。
一直以来,中国用户对Watson肿瘤最大的质疑就在于“水土不服”。由于系统缺少对中国指南的学习,并且提供的方案中包含中国尚未引进的疗法和药物,导致一些方案在中国并不适用。此次在Watson肿瘤系统中增加中国指南,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从2017年3月正式与百洋签订合作协议,Watson肿瘤系统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一年有余。据百洋智能科技CMO王必全介绍,截至2018年11月4日,Watson肿瘤已经在中国20多个省份、40多个城市共81家医院签约落地。此外,使用过Watson肿瘤系统的医院为261家,在系统内注册的医生数量为1133人,使用过系统的医生为785人,共有超过1万名患者体验过Watson肿瘤系统的服务。
王必全告诉健康点,Watson肿瘤系统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无论是基层还是三甲都存在合适的使用场景。作为一个为医生提供第二意见、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的系统,未来Watson肿瘤系统在吸收中国指南、完成本土化后,将被更多医院和医生、患者所接受。
质疑:AI真的没用吗?
2017年以来,IBM Watson频频传出负面消息。2017年2月,运营M.D.安德森中心的德克萨斯大学宣布关闭与 IBM 的合作项目,为合同上最初价值 240 万美元的项目向 IBM 支付高达 3900万美元的赔款。今年5月,IBM Watson Health被曝裁员。随后的7月,IBM Watson Health被媒体曝出推荐‘不安全且不正确”的癌症治疗方法。到了10月,IBM Watson Health部门负责人Deborah DiSanzo传出离职的消息。
作为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面旗帜,Watson的负面消息一度使得行业信心下滑,不少人纷纷提出了对医疗人工智能的质疑。Watson事业部的裁员是否证明医疗人工智能是有泡沫的?如何判断产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让Watson在中国的销售速度一度大幅减缓。王必全告诉健康点,“这个月原本有5家医院要签单,但因为一些负面、不实文章的发表耽误了。”她同时强调,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癌症的治疗是不规范的,但Watson肿瘤的辅助可以帮助医生更加规范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因此,她也希望产品可以更快地进入更多城市。“我们希望明年签约的医院可以超过300家。”王必全说到。
Watson在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方面是否真的有用?这一直是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从产品正式投入使用至今,Watson肿瘤的实践时间尚不超过2年,所以还无法得到最真实的患者5年生存率数据。不过,Watson肿瘤系统在中国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并产生了一些科研成果。据王必全提供数据显示,近一年来,Watson肿瘤在中国开展的各项研究共有18个,其中9个已经完成,并且有5篇研究成果的摘要、2篇全文发表在2018 ASCO,2篇为全文投稿。
在帮助医生们进行科研的同时,Watson也在临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AI之于医生就像GPS之于驾驶,为我们的新司机指路省心,为老司机引路省力。”提到医生与医疗人工智能的关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秘书长江泽飞说到,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年轻医生成长,提高资深医生的效率,同时避免医生出错。对此,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许青也提到,自上海十院肿瘤科引进Watson以来,已经累计完成近650例肿瘤患者辅助决策,占所有门诊患者5成左右,涉及癌症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多发癌种。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病情较复杂时建议采用Watson,但由于Watson辅助决策尚未纳入医保,患者只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Watson。“也有的患者是慕名而来使用Watson的。”许青表示,引进Watson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海十院肿瘤科对患者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Watson在教学和医生培训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许青告诉健康点,Watson能够很好地为年轻医生解释诊治流程,并提供合理诊疗方案。
“Watson肿瘤系统目前已经覆盖到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肝癌、甲状腺、食管癌和子宫内膜癌13个癌种。”Nathan Levitan表示,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Watson肿瘤目前已经在全球惠及了14万名患者。
回应:AI还在继续成长
“Watson肿瘤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为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并且提供医疗循证证据的。”面对记者关于“开错药”事件的提问,Nathan Levitan表示,“这是癌症中心的医生在训练Watson时给出的虚构病例,只是为了训练Watson的辅助决策能力。”此外,Nathan Levitan还提到,针对该案例中提到的Watson为该名有出血症状的患者开具贝伐单抗药物(该药副作用之一是容易导致出血),事实上在真实世界中,贝伐单抗属于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同时,医生在Watson系统中录入患者信息时,会被要求选择患者是否咯血,若医生选择“是”,系统会自动过滤容易导致患者出血的药物。
虽然,目前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火热,但整个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尤其在辅助诊疗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根据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据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2018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不过,报告也提到,随着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其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也逐渐显现。比如行业缺少统一标准进行监管、复合型人才不足、数据结构化较差、机器学习缺乏结合实际医疗场景进行的训练,算法有待提高、技术仍待完善等。
同样处于发展初期的Watson系列产品也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外,IBM的另一款产品Watson for Genomics(以下简称“Watson基因”)也在肿瘤的治疗领域有所应用。据了解,Watson 基因是通过人工智能对用户的基因数据进行解读,并根据基因数据分析出适合患者使用的靶向药物。目前百洋智能科技已经获得Watson 基因的中国代理权。
“在完善产品的过程中,人才结构也在随之调整。”此前面对大规模裁员的消息,IBM也曾公开回应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量收购和迁移到IBM Cloud之后,需要使业务合理化,所以进行了人员调整。这在生意上是正常的。IBM还有数百个职位空缺,并在关键领域继续招聘,如数据管理、分析和人工智能。
未来:本土化已提上日程
对于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IBM Watson 来说,仅仅将产品汉化是不够的,吸收更适合中国医疗环境的治疗方案、将产品本体化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目前,Watson的本土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许青提到,Watson在国内医院落地不适应的主要表现是提出的建议药物在国内未上市等方面。
“今年10月底,百洋科技团队特别奔赴美国IBM研发中心。我们建议IBM开始学习中国的肿瘤治疗指南,把中国的本土化方案更新到系统中去。”王必全告诉健康点,目前IBM已经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除了指南外,还将在系统中增加一些适合中国市场使用的药物以及医保和治疗方案价格等信息。
对此,Nathan Levitan回应,“Watson 肿瘤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这个系统正在与全球范围内的医生合作,并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做出微调和改善。同时,它也是不断丰富自身的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
http://www.sohu.com/a/276959787_313392
中国近期的医院改革制度